信息公开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索 引 号 014290213/2024-00073 发布机构 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文  号 公开日期 2024-12-02
文  号 公开日期 2024-12-02 失效日期
名  称 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5年度工作计划
关 键 词
内容概述
时效说明
2024年度工作总结及2025年度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市文广旅游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咬定“走在前列、勇争第一、多作贡献”目标,坚定“攀高比强 跨越赶超”工作追求,持续擦亮城市“四张名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彰显淮安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应有成色作出文旅贡献。

一、2024年度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全力紧盯省考指标任务。围绕省文旅厅《人均接受文化场所服务次数数据统计实施办法》,组织召开考核工作研究部署会,认真研析考核要点,结合实地调研与第三方考核平台数据,严格审核台账。抓住春节、五一等重要节点,统筹全市文化场馆高效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达11900余场,极大提升了入馆人次,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的推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送戏下乡342场,移动美术馆81场,吸引群众超百万人次,全市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指标完成实绩5.06,超序时进度完成目标值。

二是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统筹全市文旅资源,组织专业力量成立景区年票工作机制,发行淮安市旅游年票,先后出台《淮安市旅游年票制度实施方案》《淮安市旅游年票景区管理办法》,建设完成旅游年票发行系统、景区人脸识别闸机系统,累计销售年票2.34万张,高铁联票0.5万张。结合春节、五一等重要营销节点,举办2024“缤纷四季 嗨游淮安”文旅消费季等20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发放各类文旅消费券超千万元。成功举办2024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吸引近18.5万人现场观展采购,线上累计超20万人次关注活动盛况,撬动市民游客消费约353万元。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364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2.1亿元,同比增长11.9%。

三是积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新编京剧《珍珑棋局》参加省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获“最佳导演奖”等4个奖项。京剧《万金灯火》等6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长荣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淮安市文学艺术院与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达成了战略合作,开展演出交流、人才培养等活动。今年4月,文旅部卢映川副部长一行来淮调研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艺精品创作和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充分肯定了淮安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效。

四是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建普查队伍13支,普查队员96人,完成575处三普文物点复查、45处新发现文物点工作。全力推进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周恩来纪念馆、市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我市一级博物馆里程碑突破。“淮安市城市考古”项目首次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实现开创性突破。“运载千秋”大运河文物主题游径获批江苏省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清江浦区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洪泽湖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盱眙县北山墓群安防系统工程成功获得2024年度省级文物保护资金。

五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作落实,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达11900余场,完成15支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辅导群众文艺骨干400人;创新矩阵化联合办展新路径,举办《博物天地 自在淮安——淮安自然博物展》《汉字中国 王者归来——殷墟上的汉字源头文化特展》等优质展览;全面聚焦送戏下乡“探新路、增实效”要求,采取“三统筹”模式,开展送戏下乡342场次,邀请市政协委员现场视察调研我市送戏下乡工作,得到肯定;指导全市各文化场馆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公共教育、公益惠民等活动,累计服务基层群众120余万人。培育15个空间成功入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

六是聚力培育文旅优质品牌。围绕“文旅+音乐”“文旅+体育”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夜间旅游等多元旅游业态,淮安区设立城市区域旅游集散中心,黄花塘老鹅等10个产品入选江苏省“田家秋收·揽丰景”乡村旅游秋季产品;10个乡村旅游产品亮相“寻味美好中国·品游万里山河”全国二十四节气(秋季)旅游美食及线路发布活动,盱眙十三香龙虾进行了现场展示,淮安大闸蟹、淮水鸭羹入选节气美食,一条线路入选推荐线路。全年共评定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沈坤状元府、岔河老街3家3A级景区。

七是着力加强文旅品牌宣推。坚持“线上+线下”相融合,赴上海、重庆、山东等地开展文旅推介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品2万余份,吸引3万余人参加;开展“缤纷四季 嗨游淮安”新媒体宣传活动,邀请小黑诸鸣、水星逛博物馆等近20名头部旅游达人,组织淮安文旅体验官100余人次,发布新媒体视频200余个,累计播放超8亿人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与美国、法国、日本等9个国家文旅交流互动,组织市文旅集团、西游集团赴日韩开展文旅推介活动,参加新华社主办“中法美食嘉年华活动”;组织新加坡、马来西亚10余家旅行商、媒体机构来淮踩线,邀请英国、Tiktok意大利籍创作人员来淮采风,相关作品播放量近500万人次。

二、2025年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

2025年,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奋斗目标,围绕“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张城市名片,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聚力打造文旅品牌、提振文旅消费、编创精品节目、提升公共服务、用好文化遗产,为推动淮安成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生力军贡献更多文旅力量。

一是强化主体培育,打造优质文旅品牌。深化“旅游+文物”“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推动周恩来故里景区、淮安方特东方欲晓、黄花塘新四军文化园、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等打造红色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红色文化、运河考古、西游探索等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引导景区景点推出更多“夜演、夜宴、夜宿、夜游、夜购、夜娱、夜读”等夜间休闲消费产品和活动,点亮“夜经济”,激活“夜消费”。加快推进淮安市里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樱花园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指导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筹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是强化宣传推介,激发文旅消费需求。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整合全市文旅资源,结合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营销节点,推出系列化、主题化、板块化文旅活动;精准对接文旅市场,开发四季旅游精品线路产品;会同市体育局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发挥全媒宣传作用,继续开展“缤纷四季 嗨游淮安”新媒体宣传活动,与抖音、小红书、腾讯等新媒体平台合作,持续产出优质文旅短视频、图文攻略,推出特色文旅惠民产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组织全市文旅企业参加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水韵江苏”省外集中推广周等重点文旅推介活动,持续开拓重点客源市场。举办2025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创新节庆形式,丰富节庆内涵,深化运河沿线城市交流,共同搭建文旅融合发展新场景、新平台。

三是强化引导激励,创编精品文艺节目。持续实施“双名”工程、戏曲振兴工程,激励更多精品创作,扶持市直院团良性发展。召开2025年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指导新剧目京剧《万家灯火》、淮剧《我家住在运河边》、淮海戏《江河奔腾》创排工作,加工打磨黄梅戏《郎对花姐对花》、淮剧《村里有个管得宽》等精品剧目,积极申报省重点扶持项目,冲刺国家、省文华奖。以运河题材为背景,新创“运河三部曲”第二部淮剧《我家住在运河边》(暂定名)和《北上》,呈现更多彰显淮安特质、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四是强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指导公共文化场馆进一步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拓展文化服务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组织更多区域性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积极开展移动美术馆项目,持续推进送“戏下乡”“四季村晚”和“百团汇演”等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省、市专家深入基层开展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开展省级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申报工作。加大市、县文化场馆的公益培训、书画展览、文艺演出、非遗传承等群众文化活动。

五是强化保护利用,活化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四普成果转化,保质保量完成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任务,启动编制明祖陵内皇城遗址与地宫保护和展示工程、天妃坝遗址、顺黄坝遗址保护利用工程等方案,实施洪泽湖大堤信坝遗址修缮、清江浦区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建设、盱眙县北山墓群安防系统工程等。推进泗州城、大云山江都王陵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依托淮安市博物总馆,推动各博物馆相互交流、联合办展,深化市场化运营,重点推出时代化表达、特色化呈现的原创性主题展览和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