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积极探索保护活化利用不可移动文物新路径,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严格保护、及时修缮、充分活化”原则,着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线五点”文旅项目中涉及的不可移动文物76个,形成文物活化利用的清江浦实践样本,为复兴运河文化,努力打造“百里画廊” 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
超前规划依法保护防毁坏。清江浦是淮阴侯韩信出生地,秦汉文物遗存众多,大运河文物物证富集,保护难度大。早在2019,便完成《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17年-2030年)》,并进一步实施韩信城遗址与仁慈医院旧址以及韩母墓等保护规划方案;2022年,以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防护为中心,全区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建设,遵循“政府主治、部门共治、单位自治、社会群治、科技辅治”的文物安全治理理念,健全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
及时修缮修旧如故防灭失。依法落实修缮审批。根据文物级别报相应文物行政部门审批。去年以来,依据省市文物行政部门的批复,完成文庙大成殿修缮保养以及福音堂及仁慈医院旧址修缮工程等多处。认真评审修缮方案,确保文物“修旧如故。文物建筑修缮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评审确保“修旧如故”。组织淮安市文博系统和历史文化研究学者等相关专家,认真评审修缮方案,并结合淮安民居特点和基础条件提出合理化建议,保障符合历史真实修旧如故。认真筛选施工单位,确保文物修缮质量。都天庙片区为保证文物修缮的最终效果,邀请苏州、南京、上海三家古建公司进行技能比武,通过评比打分挑选一家资质过硬、技艺精湛、质控标准高的公司,先行启动大众剧场、无线电三厂的修缮,打造片区古建修缮的样板工程。加强修缮过程监督,确保结果不走样。西大街片区的11处古民居修缮工程,认真组织文物古建专家加强过程监督。建立高标准质量控制机制,在各项工序开始前对涉及到的材料进行审核留存,每周至少三次对施工工艺、工程效果进行现场检查,确保与修缮方案一致,施工过程中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验收,及时解决修缮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补充修缮方案内容。修缮结束后邀请文物古建专家对修缮工程总体质量进行验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到位。
充分利用活化文物讲故事。以市级文保单位“娃娃井”为灵感来源,与美术学院合作编创《娃娃井的传说》故事连环画,使少年儿童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创建“文物会说话,扫码听故事”文化品牌,以第一人称讲述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在御码头片区先试先行,受到众多好评。在都天庙片区改造更新工作中,打造王瑶卿戏曲艺术馆、周信芳故居、宋长荣大师工作室,修缮利用“大众剧场”,开展常态化沉浸式戏曲展演,力争举办全国性戏曲论坛和颁奖活动,形成独树一帜的戏曲文化打卡地。在基隆东巷福音堂和仁慈医院旧址打造赛珍珠声音博物馆、仁慈医院音乐书吧,多维度融入非遗、创新文物故事、成果群众共享,定期举办读书交流、音乐品鉴、文化沙龙活动,以独特的形式赋予文物新的内涵,展陈片区历史,传播运河文化。喜马拉雅运河书房和赛珍珠声音博物馆的成功运营,不但赋予文物新生,让运河文脉在百年建筑里流动重生,同时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特色融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清江浦经验。(清江浦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