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充分挖掘非遗文化价值中的经济价值,推动盘活非遗新经济,清江浦区邀请省市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近50人开展“铭记初心使命 赓续红色血脉”暨文旅消费交流座谈会,就如何联合文化机构、学术团体、大中小学积极开展研究教育和推广活动,以及构建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非遗经济”新模式开展调研探索。
在各类展会、文旅消费活动中,非遗项目出现频次越来越多,在做好传统工艺传承和保护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各项目引入新工艺,为非遗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不断拓展非遗经济新空间。目前,清江浦区非遗项目已注册公司14家,个体户29家,在传承保护和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清江浦区采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方式,推动“非遗+经济”的深度融合。筹办大运河非遗展,展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生存状态,让观众零距离体味非遗魅力,推动非遗消费。实施非遗匠人签约制,定制化开发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技艺”变身”非遗经济“的市场转化之路。打造淮安首部非遗儿童舞台剧《井娃的故事》,编绘非遗系列绘本,精选立意深远、情节精彩的非遗传说故事,用漫画形式,图文并茂介绍民间技艺与艺术。推动非遗无限定空间展示,围绕里运河一河两岸,打造一廊(运河非遗长廊)、一坊(清江浦非遗工坊)、一地(非遗传习基地)、一市(运河非遗集市),实现产品多种、形式多样、空间多维、活动多彩,让非遗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活各环节。
下一步,清江浦区将组织开展实地调研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消费场景、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政府搭台、非遗主导、经济唱戏”,不断创新“非遗+”模式,将非遗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势能。(清江浦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